欢迎访问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 登录 |  注册

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新闻中心 > 要闻联播

自然资源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典型案例丨【品质篇】产业遗存焕新生 滨江绿意惠民生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2025-09-17 16:22
[字体:  ]

产业遗存焕新生 滨江绿意惠民生
——池州市废弃工业码头蝶变市民公园案例

  一、基本情况
  池州市废弃工业码头位于主城区北部的长江夹江与秋浦河故道交汇处,原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上海“小三线”项目的专用配套码头及配套设施,用地面积约750亩。随着“小三线”工程的移交,507码头逐步演变成城市散货码头,片区生态环境退化,存量资源闲置,历史遗存湮灭。2019年开始,为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要求,池州市启动该片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脉挖掘、存量资源盘活,规划建设集休闲、娱乐、体育、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老池口市民公园,为提升城市品质新添一处示范性项目。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启动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明确老城区沿江生活岸线“生态修复示范、绿色友好休闲、人文创新活力”的目标定位,提出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功能提升”的总体思路,建设蓝绿交织的长江保护新样板,全民友好的城市交往新场所,文化激活的生态创新新空间,擦亮池州“滨江名片”。
  (二)传承历史文脉。在公园规划建设中充分尊重老建筑、老场景等历史载体,深入挖掘片区历史文化特色,彰显工业、码头、“小三线”等文化要素,并将文化元素、符号植入景观场景及建设设计,利用老厂房改建成池州·上海小三线展览馆,深度还原历史片段,保留城市记忆。
  (三)优先盘活存量。对场地内现状建筑、码头、堆场等进行梳理,建立保留建筑名录,保留建筑92处,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将原贵池区港埠公司办公楼、厂房、维修车间等进行改造,打造为城市规划展示馆、羽毛球馆及公园配套设施。注重室外空间功能复合,利用货物堆场等室外空间,平整建设运动场、儿童游乐场及公交首末站。
  三、实施成效
  (一)人居环境得到提升。项目共进行环境整治和复绿面积约30万平方米,通过“生态修复筑底、基础设施筑基、文化传承筑魂”,统筹提升片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将工业遗址与滨江绿带融合设计,实现从废旧码头到文化地标的蜕变。
  (二)城市功能得到完善。项目提升改造建筑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配建篮球、羽毛球、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建成小三线展示馆、城市规划馆及附属公园,展馆年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已成为全域旅游的城市文旅新地标。
  (三)历史文化得到彰显。通过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室内外场景打造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生产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强化地域文化认同,避免因历史物质载体的灭失导致文化湮灭。小三线展览馆已成为“小三线精神”传承的重要宣传场所,每年吸引大批来自上海的原建设者前来参观。
  四、经验启示
  老池口市民公园“文化传承+生态修复”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工业遗址更新与生态治理提供借鉴经验。规划引领统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片区生态修复、文化保护、文旅功能统筹指引,单元详细规划实现土地、岸线、文化遗产的协同管控。聚焦存量利用。在项目方案编制和审查中,充分利用老厂房等历史建筑,科学实施更新改造和功能转换,不搞“大拆大建”,留住城市记忆、留下文化特色。充分整合资源。以项目规划为抓手,实现生态基底、历史文脉、城市功能与文旅融合等要素的协同推进。

项目实施前

项目实施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