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09-27 10:54
来源: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吴剑代表:
您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城区交通要道建设过街人行天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主要动脉系统,是每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近几年,池州市的城市交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和学生上放学期间交通困难,人车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严重考验我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经调查,目前我市主城区有拥堵情况的路口主要有西街口、电信大楼十字路口、实小丁字路口、十一中门前等,主要拥堵时间为学生上学放学及上下班时间,其他时间拥堵情况良好。
造成拥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
(2)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很多也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道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3)公交优先不尽人意。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导致部分公交车辆和私有车辆抢道的现象时有发生。
2、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据交警部门分析,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低下,不依法遵章行车、行走造成的。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营造立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研究成果,建设人行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综合考虑道路人行交通流量流向、机动车交通流量、城市景观要求、道路两侧建筑功能性质、道路两侧用地空间、工程地址、地下管线、工程造价等因素。一般交叉口通过一个路口步行人流量达到5000人次/小时,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1200辆/小时,就有必要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
针对路口拥堵问题,我局采取了以下措施:
1、2013年,我局在《池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对主城区交通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整治规划》,采取快慢分行开设辅道、明确长江路等街道功能、改善老城区路权分配、渠化交口、学校内开展定制公交、老城区优势资源外迁等多种思路,开展主城区交通整治,已通过第92次市规划委审议。整治规划的主导思路为市老城区未来主要打造慢性交通体系,主要思路是方便非动车与人通行,机动车为人行和非机动车让路,机动车主要通道逐步调整至南北向东湖路、虎泉路等,东西向翠微路、百牙路等。
2、2014年我局已委托上海市政院开展老城区交通节点改善研究,对城关小学、城西小学、实验小学、陵阳大道-永明路、G318-牧之路、齐山大道转盘、翠微路西门转盘、汇景桥、烟柳渡桥、西街人行天桥等交通重要节点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提出可实施的交通解决思路,指导交通节点改造设计。前期已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对实小、城关、城西等小学门前广场集散空间及交通组织进行了优化,其中在实验小学广场增设了地下通道过长江路,分流人行过街流量,提高学生过路的安全。下一步结合我市长江路、秋浦路改造将统筹考虑东西街口、秋浦路十一中门口等交通拥堵位置的过街安全问题。
3、2016年,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主城区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案》,优化我市静态交通,缓解我市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市交警部门也牵头编制完成了《主城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让交通管理机关参与规划,让规划、管理双结合,解决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提高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和出行率。
我局将配合有关单位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加强规划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最后,我们真诚地欢迎您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并一如既往地关心、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2020年7月14日
(联系人:叶海鹏 联系电话:18956692229)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市政府办公室议案提案办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