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10时,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池州监测站站长吴君平驱车赶赴青阳县杜村乡西河村。这里有一处距离民宅不足30米的地质灾害点,是当地防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这段边坡风化层格外松散,现有植被虽能起到一定固定作用,但根系浅,一旦遭遇强降雨冲刷,仍存在安全隐患。”吴君平指着坡体一处土层,叮嘱村党支部副书记、防治监测责任人姜国祥务必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不能掉以轻心。姜国祥当即表示:“一定严格做好目视监测,守好安全关。”
地质灾害防治,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将作风建设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扎实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针对群众反映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该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防灾责任体系,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型,为全市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 我们落实防灾人员162名、监测员230名,全员24小时在岗巡查值守,一旦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立即响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级调研员章宜笙介绍,目前全市3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实现动态监测全覆盖,形成“ 巡查—复核—整改”的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东至县葛公镇红旗岭村山体崩塌事件的成功处置,正是这一体系发挥实效的典型案例。今年6月,该村和平桥段突发山体崩塌,约1.2万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覆盖了下方路面。“当时我看到山坡上有小石头往下滚,心里立刻警觉起来,马上拍视频发到村组群,同时打电话上报险情。”村民施元兵回想当时的情景。葛公镇政府接到报告后,15分钟内启动应急机制,布设警戒带、现场管控、交通疏导等工作,最终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车辆损毁。该案例入选省自然资源厅成功避险案例,成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生动实践。
“专业的培训演练,加上‘会商研判—预报预警—风险监测—指挥调度— 现场处置—总结评估’的全流程应急工作机制,让基层人员的地质灾害避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显著提升,东至这起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章宜笙表示,四级防灾责任体系的健立完善,形成科学高效、环环相扣的防灾减灾预警闭环,为群众生命安全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全市已成功处置17起突发地质灾险情,407户850名受威胁群众均在预警发布后2小时内安全转移,灾情速报率、处置及时率均达到100%。
四级防灾责任体系有效促进了重点区域治理长效化。在东至县尧渡镇尧河社区金字牌西南侧,总投资230.34万元的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8月2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曾经的崩塌点,如今已被主动防护网牢牢覆盖,宛如给山体穿上了一层“银色铠甲”。“目前我们正在拆除施工脚手架,整体完工率已达90% 。”项目现场负责人汪胜宏介绍,该边坡曾是东至县重点区段崩塌危害点,经321地质队专业勘察设计,针对性实施“危岩清理+主动防护网”治理方案,于今年4月底开工建设,预计9月初完工。
今年以来,东至县共实施5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和1个精细调查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691.75万元。“通过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搬迁避让等措施,从根本上减少了地质灾害‘存量风险’,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治处主任胡帮明说。
“在这里住了40多年,以前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现在可以放心了。”在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站在刚竣工的防治工程旁,村民程金凤欣慰地说。记者看到,新落成的挡土墙沿着山势蜿蜒,浅灰色的石块拼接出坚实的轮廓。“后续我们会制定常态化维护方案,尤其是雨后,会及时清理排水沟里的砂石、树叶等杂物,确保排水系统畅通、功能完好,持续巩固治理效果。”源溪村党支部书记聂刚表示,项目完工后,村民们的安全感明显提升。
“群众的安全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章宜笙表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完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构建“事前防控、事中响应、事后治理”的全链条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让这道“安全屏障”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