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定履职尽责,紧扣形势变化和政策导向,拉高标杆、融合创新、加压奋进,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大项目用地要素保障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打造了以“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内部融通”为特征的要素保障2.0版,加力推动全市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一、打破部门壁垒,横向联通形成服务一盘棋
针对以往项目招引、立项、落地等多个环节信息不对称问题,坚持全流程思维融入服务,精心组建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共商、项目共推”的联动机制。
靠前介入。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年初主动与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携手,将有用地需求的173个重大项目形成统一项目库,绘制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甘特图”,为项目用地提供清晰时间表路线图。
深度融入。主动跟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精准把控选址选线、用地预审、征收转用、土地供应等环节,提前介入报件卷宗预审,前移补正关口,2024年共获批批次(项目)145个1万余亩,供应建设用地221宗1万余亩 ,批准临时用地和备案设施农用地近2000亩,保障了升金湖泵站、思特克年产6000套新能源充电设施及通讯电源、池州食尚渡口农业综合体产业示范提升工程、东九华文旅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全力投入。牵头组织多部门周五定期会商35次,强化各类审批的序时衔接,清单式、闭环化跟踪各类项目用地审批进度,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堵点”“卡点”问题,累计解决项目立项、年度计划、林地指标等问题90个,完成项目选址综合论证30个、项目用地预审24个13506亩,为G236平天湖隧道及连接线等项目后续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二、把握政策导向,纵向贯通打造审批直通车
针对用地政策类别多,调整快,专业性强,与林、水等业务协同多等特点,坚持向上多请示、内部多研读、解读无保留、创新敢担当,切实让行业部门、基层和市场主体感受到自然资源部门最大的努力和用心。
对上沟通争取。“吃干榨尽”有利于发展的最新政策文件,充分发挥政策最大红利,2024年共争取国家直接配置、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4063亩、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2959亩,精准保障柯家村矿6000万吨/年建设工程、S40、S27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
对下加强解读。通过“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向基层管理单位及项目业主宣讲解读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近百次。将项目用地材料清单、办理流程精简为“一图一表两书”,实行“一站式清晰告知”,指导县乡两级依法办理先行用地、临时用地、设施农用地、农转用和土地征收等手续,打通要素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点上包保服务。对市级重大项目,班子成员“点对点”包保联系,定期深入园区、企业收集用地方面问题,上门服务企业项目108次,有效解决生态红线占用论证和人为活动情形认定等多个政策难题,科学有序推进合池铁路综合选址论证、贡溪水库用地预审、宝镁二期正式用地办理。
三、优化服务流程,内部融通构建保障一张网
针对自然资源内部业务环节多、协同难等问题,建立重大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并联统筹、压茬推进规划编制选址论证、用地预审、征收转用、收储收回、土地供应等关键环节,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
规划引领。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规划体系,我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获批,46个镇级国土空间规划、115个单元详细规划、534个村庄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形成全域覆盖、层级分明的规划体系。有序编制11个市级、25个县级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
机制优化。出台重点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按比例统筹全市年度计划指标,精准配置各类项目,2024年合理有效利用各类用地计划指标8261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22.33%,做到了用地计划应保尽保。加快审批进度,对重大项目“即来即办、限时办结”,推动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用途管制等各环节协同联动,S40宁纵高速池州段先行用地仅用3天就完成了市级合卷和报省申报工作。
改革赋能。加强“去存挖潜”,推动集约节约,在工业低效用地全周期管理、工业用地混合复合利用等方面出台改革性政策举措,“上拓下延”“以用定治”“沃土搬家”“汽车楼房”等案例获部、省级肯定推广。实行“一地一策”“一园一图”,持续推进“三类地”全域治理攻坚,年度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近万亩。
2025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改革创新,奋力担当攻坚,推动用地要素服务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落实用地用林联动审批,按照“市级提前介入,县乡积极参与”原则,提供业务指导,加强政策宣讲,拧成项目审批“一股绳”;二是加强补充耕地管理,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落实重大项目占补平衡指标需求;三是统筹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好“周转池”制度,实现重大项目计划应保尽保;四是充分运用先行用地、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政策,加快推进项目顺利落地,发挥政策最大效益;五是畅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持续提升服务质效。